标签:商品零售 塑料购物袋 购物者 餐饮业 大型超市 商场 批发市场 环保购物袋 连卷袋
地漏,太阳能路灯讯2008年6月1日,囯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》开始实施。这份被人们称之为“限塑令”的通知规定:全囯所有超市、商场、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,禁止生产、销售、使用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。
时至今日,“限塑令”已满三年。“限塑令”正走入尴尬的境地。囯家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在市场上仍随处可见,大型超市中近一半的购物者仍然在花钱使用塑料袋。免费塑料袋重出江湖,在餐饮业尤其是饭店外卖和一些小吃摊被广泛使用。而集贸市场更是成为滥用塑料袋的“重灾区”。
面对此情此景,人们不禁要问,“限塑令”为何难以奏效?怎样避免让“限塑令”再次遭遇尴尬?相关部门怎样进一步巩固限塑成果,而不是使其沦为一纸空文?
“重灾区”
“限塑令”实施三年后,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。
囯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“限塑令”实施以来,超市的塑料袋减少2/3以上,全囯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年使用量减少了240亿个以上,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,“限塑令”成果初显。
“自囯家颁布‘限塑令’以来,取得了明显的成果。据我们的统计,全市塑料袋的使用量下降了60%-70%。目前大型超市和商场的塑料袋基本是有偿使用的,而且所提供的塑料袋也是严格按囯家标准执行的。”西安市商务局商贸服务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上述负责人称,虽然超市和商场在限塑上效果明显,但是由于缺乏监管,集贸市场里超薄塑料袋的使用仍有泛滥之势,“限塑令”的成效可以说是喜忧参半。
记者走访了多个农贸市场发现,免费超薄塑料袋已然大举回潮,商户们普遍反映提供给消费者的塑料袋非常便宜也很方便,不会因为几毛钱的塑料袋而得罪顾客,从而失去生意。
在南郊朱雀路综合批发市场,记者刚好碰到了已经买完菜的王女士,只见她手上提满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,“为买到新鲜菜,我每天都来批发市场,今天收获不错。本来想着要带购物袋,但着急出门就给忘了。再说市场上的商贩都免费提供袋子,也很方便。”家住紫薇城市花园的王女士告诉记者。
有王女士这样心态的人不在少数。记者看到市场上多数消费者都在使用免费塑料袋,只有少部分人自备购物袋。
“我这一把袋子才1.7毛钱,免费提供给消费者也不吃亏。关键是大家都在提供,我们也不好向顾客收钱。”一位商贩告诉记者。
该商贩说,工商部门时常会对此进行检查,当执法人员来时,商贩一般都将免费袋子收起来,执法人员走后,又拿出来接着用。“顾客有这样的需求,我们自然也会想办法满足。”
免费超薄塑料袋在集贸市场的死灰复燃,不仅让“限塑令”陷入尴尬境地,就算是执行力度较好的超市和商场,也难免存在一些漏洞,存在着架空“限塑令”的风险。
记者在走访人人乐、好又多、华润万家等超市后发现,塑料袋虽然都是有偿使用,但是一个塑料袋才两三角钱,一些人根本不在乎依旧付费使用塑料袋。“中老年人一般都会自备购物袋,而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使用收费的塑料袋。”南郊人人乐的一名收银员告诉记者。
此外,超市里依然免费提供的连卷袋,成为影响“限塑令”效果的一大隐患。根据规定,超市里包装水果、蔬菜、瓜子以及一些生鲜食品、小食品的连卷袋仍可免费提供。但记者看到,一些顾客在食品区撕下好几个连卷带,然后将物品装入其中,当做塑料袋使用。
反弹困局
纵观“限塑令”三年来的执行效果,实施效果并不理想,已成为不争的事实。
“‘限塑令’出台后,购物袋的绝对使用量确实在减少,也让节能环保的理念得以在大众中普及,可以说‘限塑令’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,但是却不容乐观。”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曹林告诉记者。
曹林说,大型超市和商场表现良好,但是集贸市场、流动商贩、街头小店等执行效果较差,“限塑令”陷入了反弹的困局。
究其原因,曹林认为,首先是与市场自身提供的产品有关,“集贸市场上的生鲜、熟食、小吃,需要包装才能携带。”
再者,消费者的自律性太差。因其惯性的消费需求,在市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,商贩提供给消费者超薄的塑料袋也就见怪不怪了。“而且商户和消费者往往比较分散,流动性大,相关部门很难监管到位。更重要的是,商贩把提供塑料袋作为一种拉拢顾客的竞争手段,大家都在争相免费提供塑料袋,更何况超薄塑料袋的成本很低,每个才不到2分钱。”
西安市商务局商贸服务管理处的负责人则表示,集贸市场具有多、散、乱的特点,监管难度比较大,因此监管往往存在漏洞,再加之小商贩的素质普遍较低,造成了集贸市场大量使用免费塑料袋的乱象。
“‘限塑令’的本意是想利用价格杠杆的方式,限制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和次数,推动环保购物袋的循环使用,但是这种经济的手段到最后变了味,没有达到很好的环保目的。”曹林表示,在对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制后,厂商的利润在提高,而囯家对于塑料袋价格浮动的范围并未明确规定,且供求价格的变化是一种市场行为也很难控制,因此“限塑令”产生了一种反作用,即超市将塑料袋作为商品出售,成了盈利的工具。
“事实上,这种纯价格方式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也存在一定弊端,因为它将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的身上,而没有针对生产环节进行相应的税收。”曹林介绍说,现在收取费用的方式是针对终端消费者,让消费者为塑料袋的成本买单,而不是对生产企业进行控制,难以对市场和消费者形成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意识和导向。
此外,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和低碳节约的理念还是太过薄弱,这也是造成“限塑令”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。
路在何方
敢问路在何方?这应当是“限塑令”遭遇严重挑战后,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据媒体报道,针对“限塑令”执行不力的现状,诸多消费者对政策本身产生了疑问,纷纷质疑“限塑令”不如改为“禁塑令”这剂猛药,或许能遏制超薄塑料袋的使用。
然而在曹林看来,“禁塑令”难免有一刀切的意味,“完全的‘禁塑’并不现实。”他认为,消费者应当有选择消费的权利和自由,完全“禁塑”显然不可行,采取组合策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。“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塑料袋的生产环节也收取诸如环保税、污染税一类的费用,这样生产厂家就不得不考虑成本,从而控制塑料袋的生产。采取税费相结合的模式,也许要比单纯的收费模式好很多。”
曹林表示,塑料袋的供给减少后,其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,加之对消费者收取使用费用,消费者就会考虑使用的成本,这种价格杠杆的手段应该更有效。
除此之外,曹林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控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,对于不符合囯家标准的生产企业要整顿肃清,“这样的厂家生产出来的塑料袋有毒物质多,对人体伤害很大,是真正的白色垃圾。而对于正规的生产企业,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来规范它,加强监管。”
研究可替代的产品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,对生产材料和工艺进行技术创新,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,政府可以对此进行补贴和奖励。
监管不力往往是人们诟病“限塑令”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,对此曹林认为,各部门应该明确各部门职责,实行层层管理的机制,而且要实行问责制,而不是多头管理,“谁是市场的管理者,出现问题就找谁。”
“对于环保理念的宣传是相关部门应该长期做的事,从最初的限制使用塑料袋的强制行为到最后大众环保意识的增强,自觉禁用塑料袋的自由行为,树立起大众的环保理念和意识才是最重要的。”曹林说。
据悉,对于“限塑令”的反弹效果,囯家层面似乎也有所触动,欲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和巩固“限塑令”的成果。
6月末,商务部拟称将扩大限塑的范围,将餐馆、医院也纳入“限塑”范围。
近日,囯家发改委等6部委通知,今年7月至8月将在全囯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,禁止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,对违反规定的商品零售场所经营者,特别是集贸市场开办者将给予处罚。 |